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队伍建设 -> 法苑文化

少年局法官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

  发布时间:2016-04-19 15:53:48


    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认真践行。

    一是要进行角色转变,牢记自己的法官角色。法官承担着国家的审判职能,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角色转变主要不仅体现在思想认识的转变,还体现为行为方式的转变。一个合格的法官要把对法律的认识从书本转变到司法实践中来,把对法律的信仰转变到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审判事业中来,要从对法官职业的单纯崇拜变成法官队伍的一员,变成法官队伍的集体荣誉的捍卫者。

    二是要恪守以司法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法官职业道德。作为人民法院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公正、廉洁、为民”,是法院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最本质的部分,它高度浓缩了当代中国法官的行为理念和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院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法官履行神圣职责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是要常怀博爱之心,爱法律爱工作爱人民。其一,应当秉承对法律的崇仰之心。并将这种信仰当做公正廉洁执法的重要支点,时刻保持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让内心对法律的纯正信仰成为指引自身工作、生活的最高准则;其二,应当保持对法官职业的热爱之心。作为预备法官,应当尽快实现思维转变,认识到法官职业的神圣与伟大,培养对法官职业的赤诚热爱,树立身为人民法官荣誉感、责任心,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其三,应当怀有对人民群众的感恩之心。人民法官具有人民性,每一名法官必然来自人民,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践行法官职责。

    四是要有办案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其一,在与当事人接触过程中需要严谨,安抚当事人情绪,耐心解释法条,树立法律权威。其二,法律的学习需要严谨。法律具有严谨性,严谨治学则更是要在学习中认真求实,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严肃、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尊重知识的态度。其三,准确运用法律条文需要严谨。清楚地叙述案件事实经过,正确地适用法律,保证裁判文书的内容完整、文字准确,做到没有一个错别字,都需要在平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五是要始终坚持学习,不断扩展自身知识层面。其一,要加强对法律专业知识的研习,及时掌握最新法律规定及法学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身专业知识,提升自身法律素质,适应法律体系形成对法官司法能力的新要求。其二,要注重对其他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在司法审判工作中,总是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纠纷,往往涉及各种学科的知识,法官注重对其他学科的延伸学习,掌握各种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学习社会经验,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有助于对案件事实的准确把握,从而更有效地做出正确裁判。此外,我们的社会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官在司法工作中遇到的各类纠纷的特点同样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型、疑难、复杂案件,法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以应对社会发展对法官带来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法官的新期望。

    六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注重学习各种实用。其一,要培养娴熟的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如果仅有严守公平正义的信念和决心,却没有娴熟的法律应用能力,结果往往是纸上谈兵,最后处理的案件往往既违背了法律的本意,也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作为一名法官,首要就是正确把握这种能力,不断提高司法审判技能,为通过自身工作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奠下坚实的基础。其二,要把握行之有效的审判艺术。在司法工作中,要讲究案件的审理方法,经常性的就审判实践中有价值、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调研、探讨,从而实现办案艺术的不断提升。同时,更要加强调解艺术的研究,提高调解的能力,要保持较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善于掌握和理解当事人的心理并从中切入来实现当事人双方各自利益的归属,真正做到定纷止争。再次,要提升自己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实质能力。法官是矛盾的最终裁决者,是公平和正义的化身。担当着裁判是非曲直、调处社会矛盾的责任,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必须具有妥善应对各种突发性案件状况,综合掌控全局,控制案件节奏的能力。这样,才能形成过硬的业务素质,切实办理好各类案件,处理好各种问题,得到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信赖。

    法官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的职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就必须牢记法官的角色定位,秉承对法律的崇仰之心、对法官职业的热爱之心,对人民群众的感恩之心,时刻树立公正、为名民、廉洁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庭驾驭能力、法律适用能力和裁判文书制作能力,有效维护司法公正,成为一名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合格法官。

责任编辑:张宁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