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跃灵在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法院担任人民陪审员和人民调解员“俩角色”, 说起自己做的“俩角色”工作,她深有感触:“我工作的对象是群众,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正是因为这,才会有沟通、化解的可能。要做好调解工作,就应该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8月16日,一起困扰双方当事人多年关于知情权纠纷案件,在她主持调解下得以圆满化解。
多年前,身患轻度精神病的张某明离婚后意外去世,家人将其火化后,骨灰暂存于殡仪馆,由于之前家庭有积怨,死者的父、母、弟、妹和其前妻、女儿分别祭扫,相安无事。骨灰存放期满后,死者张某明的前妻刘某玲和女儿将骨灰安葬在某陵园内,没有告知张某明的父、母、弟、妹,致使其父、母、弟、妹因路途较远交通不便无法祭扫,双方“唇枪舌剑”“剑拔弩张”。一怒之下张某明的父、母、弟、妹将其女儿诉至涧西区人民法院,请求迁坟。
鉴于这个案件双方积怨较深,不太可能马上坐在一起谈,卢跃灵采取“迂回包抄个个击破法”,分别找到双方当事人谈话。调解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调解能否成功,需要当事人配合,但要当事人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作出让步不是一件容易事,今天谈妥了,回家后由于利益的驱动又发生反复,是调解员们经常遇到的头疼事。这不,张某明父母一方坚持要诉讼,其女儿一方也“寸土不让”,案件一度陷入僵局。经过苦思冥想,卢跃灵决定要在张某明前妻刘某玲找到突破口,她找到刘某玲先甜后苦、苦口婆心,设身处地站在她的角度,耐心地听她倾诉,指出本案对其有利的因素。从法、理、情等方面实事求是地阐明点拨其要害,让她权衡利弊。案子终于有了转机,可双方谁都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 卢跃灵又找到张某明的弟弟张某建反复做工作,并当场拨通刘某玲的电话,让张某建与刘某玲通了电话,最终,双方同意迁坟,一场“剑拔弩张”要对簿公堂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近年来,涧西区法院深入研究,综合施策,脚踏实地,探索了“五加五减”工作机制,有效缓解了案多人少矛盾。在增加法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既能依法审理案件又能依法参与调解案件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行人民陪审员在法官指导下开展调解工作。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共同做当事人调解、和解工作,能利用特殊的身份,增强说服力和信服力。通过他们的参与,有效地缓解了法院审判力量的不足,顺利地、高质量地调结了一批案件。2014年以来,人民陪审员在法官指导下促成调解、撤诉案件1838件,占该时段结案的12.5%。人民陪审员参与诉前调解方式结的案件,无一起矛盾激化,无一起引发上访,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