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众多面食中,烩面是代表之一。在我省不少城市街头,各种烩面馆比比皆是,但由于没有工业化的生产标准,没有数字化的配方,所以缺乏稳定的口味和质量标准。今年年初,有政协委员递交提案,建议打造河南烩面饮食文化特色。近日省商务厅答复,将适时制定“烩面标准”。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
对于政府发展经济,发展旅游,打造 “饮食文化”品牌的良好初衷,我毫不怀疑。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到是有几分担心。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饮食文化, 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它所具有的不可复制性和历史沉淀性,恰好是中华民族甚至人类共有的独一无二的稀缺文化资源,如果想简单复制麦当劳、肯德基这种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窃以为恐怕水土不服。
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多样性、地域性、人文性。它追求的不是统一,恰恰是个性,是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本质。扬州炒饭、红高粱烩面、甚至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都搞过标准化,效果有目共睹。我们要向西餐学习的是安全卫生的环境,而不是把食品当产品,在世界的饮食文化中,工产化生产出来的产品永远不可能成为饮食文化的主流。我们绝对不能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毕竟 上帝创造世界时候用的不是量杯。
量化标准是一种国家的经济意识,地方政府有制定标准或者规章的权利,但是我们要审视的是这种权利是否超过了公用权利的边界,这种权利是否具有执行的必要和空间,毕竟标准一经颁布,就成为一种法律规范,就具有了强制力,而任何强制力的实施都是需要成本的。
因此我们认为:权利的运行只能在公共领域发挥其作用,决定不能介入私人领域,更不能用法律的手段来干预个人生活习惯和企业运营自由。权利的过界就是权利的滥用,政府在食品安全上要作的事还不够多吗?对于那些管不了,管不好,也不应该管的事情政府还是不管为好。
烩面馆有成千上万,大门店、小门店都有,如何让全省各个店执行到位?谁来执行?执行成本有多高?是保护还是妨害? 用较高的要求来规范烩面市场会不会推高面价,大众食品会不会远离大众,市场又能否如愿的贴合“标准”来行走呢,这更是见仁见智。
同时各家用料秘方不同,众口难调。对于味蕾上的享受是最难把握,也无“标准、规定”的立锥之地。况且在传统饮食工艺上最讲究创新改进,以满足现代人多变的舌尖享受。如果有“标准”横亘在其中,很容易堵死饮食更新的路子,这也是得不偿失的。
政府权力的运行要秉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不为,必定无所为。我们反对政府标准,但不反对饮食企业自律的规范和标准,政府与经营者之间应有缓冲地带,政府不应大包大揽,不应事事站在第一线,要相信我们饮食文化的生命力,要尊重饮食产业的发展规律,更要相信经营者的智慧和老百姓舌尖上的感觉,毕竟没有标准的烩面已经走了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