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继北京高考英语降分引发热议后,数学又引发了大家的集体抵制,认为数学难度太大,平时生活中,买菜什么的需要用到几何函数吗?调查显示,7万多网友支持数学滚出高考,称自己仅是“做题机器”。
数学就这么不讨人好?老师精心准备的各种“鸡兔同笼”“小朋友分糖果”“浴缸注水”等经典常规题目到头来这么不招人待见。 “小时候做应用题会想:应用性在哪里?”“我在奋力学,可及格就是和我相隔千里,。让我可望不可及。” “数学应该滚出高考吗?应该 !学无所用,学它干嘛!”这种对数学的各种吐槽叫笔者不无几分心酸。
数学引起的争议广泛而热烈,争议也无异会带有情绪,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涉及一项教育公共政策的革新时,我们就需要多方位的理性视角,得好好“算计算计”。
数学就真的学无所用吗?若要功利性的认为大学毕业后数学几乎用不到,别考;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所学的,有哪些用得到的呢?高考只需要语文和政治了。作为当代科学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是科学技术众多领域的核心思想、方法论的理论根据,数学绝不可能在教育系统中被排除。而高考作为中国学生必经的教育活动,不能缺少数学的参与,高考改革不是讨论哪个学科考不考的问题,而是怎样考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一刀切弱化数学教育是不可取,数学教育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体教育改革制度的问题,就是我们在用单一的分数标准来选拔评价学生。教育改革不能过于功利化的只考虑现实问题,应长远考虑一些潜在的问题,改革需要断臂之勇,却不需断臂之猛,教改应如水滴石穿溪水长流之缓,摸着石头过河,循循渐进。数学改革应提供着更多的教育自由选择,却不是逃避似的废除数学,这是以偏概全不作为的表现。
现代义务教育是普惠性的、普遍性的,是对个体选择的尊重。如果弱化数学、甚至取消数学考试,将会把地区经济差异转化为教育的差异。富人家的孩子想学可以“自己私底下学,”穷人家的孩子就直接不用学了,如此下去,数学终究会变成教育的一种特权。这与我国教育法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同时普遍性带来的是一种强制性的。统一的选拔考试具有“淘汰”功能,也存在强制。但教育的本义不是强制,教育改革索要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赋予知识,给人生更多选择。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公平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切不可做前人砍树后人无树可砍的囧迫。“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改革要秉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不为,必定无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