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安徽新华学院院长乘敞篷车“检阅”新生军训事件一经报出,立将近来屡受热议的“军训”话题又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年年有军训,唯有今年“火”。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各地不断暴出教官与学生发生暴力冲突、教官罚学生男上女下做俯卧撑等“丑闻”,亦不乏院长敞篷车阅兵、淑女班踩高跟学刺绣剪纸之类的“别样风景”。
数十年不变的“军训”何以成为当下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的公共话题?表面上是因为自媒体时代传播的蝴蝶效应,使任何微小的事件都可能被瞬间放大。而究其根源则是形式单一、内容落后、刻板僵硬的军训与个性张扬的90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站军姿、踢正步、打军体拳这一军训“老三样”也该与时俱进了。
军训改革已势在必行,“院长阅兵”恐怕过于功利;“淑女班”又似乎过于娱乐大众,且跑题太远。军训作为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进行,不能“胡来”。
仅靠十天就想一劳永逸达到军训的目的,似乎过于天真。无论是瑞士、以色列的藏兵于民;还是韩国、德国的义务兵役制,都为我们的军训和国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因此,我们的“军训”应该在体系化、多样化、实用性上下功夫。从法律层面上,要出台有关军训的细则,将军训具体内容纳入学分,切实保证时间和效果。
从硬件和形式方面,要建立军训基地,提供各种训练的硬件设施,增加训练的时间和内容。要改集中军训为轮训,避免600万人走方阵的奇观。有必要让青年学生服一定时期的兵役。
从文化方面,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文化遗产,如日本的剑道,韩国的射箭,都是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因势利导加以规范、培育的军训科目。而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军训的目的意在增强青年学生的国防意识、尚武精神和爱国情操。这一切靠的是潜移默化和接力传承。它也许不会给我们带来财富,但是在关键时候,它可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军训决不能被庸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