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金秋,北京一所商科学校会议室,学校领导、北京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某基金会工作人员、河南省洛阳市某福利院人员以及涧西区人民法院两名法官,十几个人脸上洋溢着轻松笑容,团团围坐在一名学生周围。当时,这名学生流下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这些人聚在一起,缘于一段感人的爱心帮教故事。
这名8岁就失去双亲的学生名叫党强,和洛阳某福利院大多数孤儿一样,党是亲人,福利院是家。2008年,经北京慈善总会沟通联系,在某基金会资助下,党强考入北京一所商科学校计算机专业就学。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暑假,回到福利院的党强卷入一件刑事案。
案发当天,一个外宾团到福利院参观。门口迎候的一个低年级孩子不听劝阻一味嬉戏玩闹时,党强站出来制止,两人因而发生口角,约定晚上到中州桥下单挑。晚8时,党强孤身到了桥下时,发现对方却是4个人。打斗中,党强拔出水果刀将一名孤儿捅成轻伤。
涧西法院审理中,力求尽可能地保留党强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但是,被害人虽然谅解党强,但1.3万元医药费怎么办?被害人也是孤儿,福利院作为公益机构,根本没有这项开支。北京学校如果知道了涉案事宜,能否继续接纳党强也是个问题。
涧西法院面对困难没有退缩,一场爱心帮教活动全面展开。首先,法官苦口婆心地说服了基金会继续资助党强上学。接着,医院也被法官感动,主动减免5000元医疗费。涧西法院决定从救助基金中支付1万余元各种费用。北京慈善总会则专程到商科学校做工作。
一个个难以逾越的困难,在一环环爱心传递中得到解决。秋季开学,相关人员一道将判处缓刑的党强送回学校,因而出现了文首所述感人一幕。
涧西法院有关负责人说,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问题,要让每一个从法庭中走出的少年犯体会到法律的温暖,重新树立起人生的希望和信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法院一家可以大包大揽的。为此,涧西法院经过十年探索,建立起了一个成效显著的帮教体系。体系中,妇联、团委、教育局、关工委等部门参与其中,来自大学、中学、医院等8位青少年问题专家和心理咨询师随时备询,三大职业学校鼎力支持。
让我们随机从涧西法院帮教档案里看几个案例:
——李某,北航研究生,因到洛阳旅游时钱包被盗,忍饥挨饿3天后抢劫小卖部被抓。经涧西法院爱心帮教,判处缓刑的李某回去完成了学业,现在上海从事技术工作。
——王某,洛阳高中学生,和父母赌气离家出走,因没钱而抢劫。在涧西法院的帮助下,判处缓刑的王某重回学校,次年考上大学,现已走上工作岗位。
——齐某,迷恋网络抢钱上网。经涧西法院指派心理咨询师和爱心帮教,判处缓刑的齐某改掉恶习,在涧西法院资助下上了技校,现从事汽车维修。
由于成绩突出,涧西法院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先进集体”和“全国少年法庭先进集体”等荣誉。其间,还数十次荣获省、市相关荣誉,连续三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1999年11月至2009年底,该院法官从矫治心理及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协助17名考上大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帮助389人进入职业院校。10年来,该院所判3151名少年犯,全部认罪服法,重新走上崭新人生路。
每年植树节,涧西法院都会组织当年少年犯在帮教基地的新生林里种下一棵新生树,鼓励他们与新生树一起健康成长。其中一棵新生树上绑着一条鲜艳的红丝带,上写小诗:
掩埋了蹉跎,我们种下了信念;掩埋了悔恨,我们种下了良知;掩埋了心灵的囹圄,我们种下了自由的翅膀;掩埋了收获的种子,我们便拥有明天和希望。在母亲的眼里,没有弃儿;神圣的法律,充满着温暖和阳光;我们年年相约,种下新绿;我们相伴守望,茁壮成长。
(高 晋 人民法院报2010-4-4 4版)